夜已微凉,窗外的小雨依旧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滴滴答答的落在树叶上。只是此时的我没有了“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闲情雅致,眼光停留在了《左转》的篇章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长久以来,我都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而写作,或许写作这个词有点自夸了,毕竟我至今都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文章。在写作的时候有时会停下来思考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悲欢离合,还是为了传道解惑、催人奋进亦或是真的像《左转》所说是为了不朽?王小波在其著作《我为什么写作》中曾提到他写作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对于我而言,我只想把我的所思所想告诉大家,如果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当荣幸之至。
自古以来,立言的人不计其数,更有不少人因为此而锒铛入狱,甚至被迫之死!然而千百年来,我们对文学,对写作的热情并没有减少,反而日益高涨。尤其是在网络盛行的今天,上至专家学者,知名教授,下至贩夫走卒,农民草根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得不令人兴奋,我们欣喜的期望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纯”,然而现实早已撕碎我们了我们的美好梦想,剩下一地的惆怅。一方面是名人们的文学道德,郭敬明的抄袭门尚未过去,又出现了韩寒的代笔们。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网络文学的兴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其实不管是早已成名的文学泰斗还是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我们都需要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写作?因为我相信只有立足于根本,才能放眼于未来。
韩昌黎曾经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这句话或许是很多人从事写作的初衷,抒发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这样的文章也大多感情真挚,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但这仅仅是自我的一种抒发,或者称之为一种宣泄,文字的真正力量应当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简而言之就是文以载道。纵观古今中外,受到大家尊敬,活在大家心中的文人大家莫不如此。尤其是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更是需要有人出来指导我们前行。每每看到陈天华的《猛回头》,伏尼契的《牛虻》都会激动不已,为书中的言语故事而感动,顿时觉得有了一种力量在催着我前进。我相信好的作者,好的作品,应当就是这样。
我们的写作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像古人说的那样“著书只为稻粱谋”,更不能充当侩子手,充当砍向人民的大刀。我们不可以不说话,但不能说假话,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写作的红线。或许有人会说这实在太过理想化,太难实现了,但犹如孔子说的“力不足者,半道而废,今汝画”。
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真实表达的想法,不做作,不无病呻吟。
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给人以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让丑恶无处遁形,让善良四处飘扬。
我希望……
这是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