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要从长远角度看待80后新秀
发表时间:2010-08-16
文章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点击:次
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文章导读:范小青对文坛总是保持着自己的敏锐观察,这一点,即便在她担任江苏省作协主席也没有丝毫改变。作为一名老作家,她对新生事物持着包容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向一些自己看不惯的潮流妥协。
范小青对文坛总是保持着自己的敏锐观察,这一点,即便在她担任江苏省作协主席也没有丝毫改变。作为一名老作家,她对新生事物持着包容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向一些自己看不惯的潮流妥协。范小青昨天在上海书展接受了采访。
记者:您近年新作不断,但这次带到书展旧作的新集子,是否有意往回看呢?
范小青:这4本短篇小说的精选集,它是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9年自己发表的作品里挑选出来的,我是想趁这个机会重新温习一下我不同时期的作品。
记者:您觉得当下文坛最大问题是什么?
范小青:我和我这一辈的作家,这些年来,在文学创作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和挑战。我们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我们擅长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但中国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到城市化进程的巨变,这就意味着作为作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以往的视角,而要开始关注城市里人群和他们的精神生活。茅盾奖获奖作品大多是农村题材。至今为止,写得好的都市题材作品却很少。
记者:网上每天都在产生上亿字的新的网络文学,纯文学的作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纯文学的未来在哪里?
范小青:文学确实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但这不代表你能否定它的价值。就拿昆曲来说,一般人都看不下去,但它的确是国粹,喜爱它的人可以爱得死去活来。所以我认为,文学只要保持其本质,是一定能在这个时代站住脚的。
记者:有人认为书卖得好,就是好,即便写得再好,卖得不好也没用。您的文学作品标准是什么?
范小青:我认为现在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喜欢按大众的品味去评判一部作品的价值。大众喜欢的,也有可能是庸俗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写作时不能把迎合观众的口味作为标准。好的作品,一定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哪怕只是少数人。
记者:80后90后的那些文坛后起之秀在您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范:首先,我觉得他们很厉害,文学功底很好。但是他们跟我们这一辈人不同,他们哪天不喜欢文学了,可以选择从事其他的职业,而我们当年是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文学。所以,还要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批孩子,是否会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品要跟着他们一起有所成长,不能像韩剧那样只进行类型化的重复创作,总不能一直写校园生活吧。 |
复制本文地址推荐给好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