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施晓亮是位魅力四射的中学生家长。
施晓亮带领女儿走读中国在中央四套《流行无限》栏目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将施哲莹休学弃考万里路解读为“叫板式教育”,当然这也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共鸣,我就是众多家长中的一位。
电视上施晓亮父女历经180天,行程48000公里,踏遍祖国大河南北,走访56个民族的一组组镜头,见证了15岁的女孩施哲莹怎样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怎样从一个娇娇女逐渐变得勇敢、坚强、富有爱心。施哲莹作为“中国民族报”、大众网特约小记者,她用孩子独特的视角、稍显稚嫩的文笔记录了180天的点点滴滴,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水,感受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巨变,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面对记者采访的镜头,父亲施晓亮说增加女儿的阅历是留给女儿最宝贵的财富,女儿施哲莹说在行程48000万公里的路途中,她切实地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中和现实的生活文化联系起来,真正地融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文化悠久的氛围之中。电视上施晓亮父女谈走读中国的心得和体会,言语中父亲对女儿带有慈爱的希冀,女儿自如地挥洒自己的个性和对记者的侃侃而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为施晓亮这位个性而另类的父亲喝彩!
我的儿子今年初三,和施晓亮的女儿施哲莹走读中国之前一样,面临着中招的压力。孩子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晚上回到家里匆匆吃了晚饭,就把自己埋进小山似的作业堆里,一直到很晚,即使周末休息,一向贪玩的儿子也放弃了约几个好友打球的机会,自愿报了辅导班。看着儿子阳光般的笑容越来越少,看着儿子少年老成的心态,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又感到无能与助。当我看到施晓亮父女走读中国的节目之后,我颇有感触,很欣赏施晓亮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时我又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是自己,能做到吗?就施晓亮这种“叫板式教育”,我尝试着和几个同学和一部分孩子家长探讨,交流看法,大多数家长对施晓亮父女的作法持赞成态度,当谈起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能否让孩子休学弃考,百分八十的家长表示不会同意,百分之二十的家长表示会有考虑,但是可能不会同意。
这也让我想起了儿子学校推行的“课改”,也就是启发式的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孩子登上讲台讲课,老师起补充说明引导的作用。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让孩子在学习中既锻炼了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责任心。但是一项改革必须有一段的适应过程,要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很难。这项“课改”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学习成绩下滑,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下滑的比较明显,很多家长纷纷向学校抗议,还有很多家长把孩子转到了其他学校。
这段时间,我从儿子回家谈起学习情况时感觉到他们学校已经调整了教学方法,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来了。前天儿子回来背老师布置的答题模式,我很吃惊,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学习,孩子回答说:老师说这样可以拿到高分。儿子的理想是考上香港大学,我知道香港大学一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儿子在老师的这样教导下,我不能说绝对考不上香港大学,但是这种墨守陈规的教育模式绝对是和香港大学的招生宗旨相悖。二十多年前我高考时,老师也一直强调拿高分的套路,就像是科举制度的“八股文”,时至今日,老师的这套教育模式依旧,不能不引起我们全社会深深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尝试着教育改革,但是收效甚微。教改之所以步履维艰,我想这和大多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也和当今高考的指挥棒、分数是衡量成绩好坏的标准、单纯地追求升学率等等问题有关。很多事情总是说着容易做着难,特别是当一件独特新颖很有启发教育意义的事情,别人做了,做看客的自己也许很感慨,也许是由衷地佩服,但是如果让自己付诸行动时,往往会做出相反地决定。就像施晓亮父女的举动,虽然很多人赞同,但是很多人同样不会同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更别说是让教改之类的教学方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试验,这就是我们现在教改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应该是个难点问题。
我们的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一般都是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让孩子好好学习,按步就班地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只要有条件,也可能是博士生,出国留学。为了孩子,家长可以不惜余力为自己的孩子铺路建桥修梯,而考虑孩子自己感受的很少,让孩子独立地去经历一些事情、处理一些事情的更是少之又少,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一一打点。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天是从学校到辅导班,从辅导班在回家,朋友也就不辞辛苦地接送着孩子,其实她每天的任务也就是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接送孩子上下学)。她的女儿曾悄悄的嘟嘟囔囔地说,自己的节假日早在父母的安排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前几天朋友告诉我她去了几次天津,有移民天津的想法,想让自己的女儿在天津参加高考。我吃惊的看着她,为她为孩子的用心良苦而感慨,和她相比,我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但是我同时也在思考,孩子的路要孩子自己来走,家长铺垫好的道路孩子是否愿走?即使孩子愿意按照家长意愿稳步前行,那么孩子在以后自己要走的路上是否能经得起风吹雨淋和浪打?
审视现状教育,我总觉得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下,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就像是两条按照自己愿望无限延伸的阶梯,孩子像木偶一样背负着老师的希冀,家长的期望步履艰难的拾级而上。施晓亮的教育模式这个特例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反响,就是对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我们现在不敢肯定施哲莹以后一定很成功一定很优秀,但是最起码她这段“走读中国”的人生经历无疑给她赢得了人生阅历的第一桶金。我觉得施晓亮父女的“叫板式教育”向众多的家长展示一个真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不是无限延伸的阶梯,而是把孩子扶上自己人生阶梯的人,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是引导孩子坚实走自己人生道路一盏导航灯。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个很有学问的问题,特别是家长如果要真正做好扶孩子登上成长阶梯的人,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但需要家长要有自身的良好素质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要求家长必须审时度势,更新自己的引导观念,把握孩子的个性,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跟随孩子一起成长。只有敢于尝试的家长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发散思维、大胆创新。施晓亮十多年前一辆摩托车走遍中国走访56个民族,他性格中的不畏艰难和独立特性给女儿做了一个好的榜样,所以他才能初步成功地做好一个扶梯子的人。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经历了才知道个中滋味。我希望我自己尽最大努力做好一个像施晓亮一样的扶梯人,也希望普天下做家长的朋友,在我们无力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努力,提高自己,做好自己,引导好孩子,这样,也许我们的教育体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翻天覆地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