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当立意
发表时间:2011-12-21
文章来源:草根文学网
作者:聊总
点击:次
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文章导读:另外,写作是以接受为目的的,写作必须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否则读者不接受,就丧失了行文的功用。因此,考虑这层这种关系,确定立意时,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若是不能使读者产生愉悦而使人厌恶的作品,读者是不可能接受的。
立意是作者理性情感的思维与客观现实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主观思维的高度与客观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是否高强度的主要原因。要想作品出奇制胜,首先立意就要超乎寻常。
平平常常写篇散文很简单,只要按着模式机械式的套用,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碍,而且也能够较好的展示自己的情感。但要使散文发出光芒,没有精心的立意,想出精彩确实很难。当然不排除写作老道之人的边写边创意。但作为初学者,立意问题不解决好,你的散文就不可能精彩。
那么怎么立意呢?其实从“立意”字面上就可能看出:立意就是文以意为主。主要是解决写什么或确定什么主题的问题,或者说是深化亮点,凝炼成“神”的过程,也是让人体会境界升华的过程。
主观而言,立意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从天地万物汲取营养,并获得各种明示或暗示的过程。主观是客观的反映,作者只有通过客观世界提供给的信息,动用主观加工,进行哲理性思考,才有可能上升思想的高度,体现客观存在的价值。
当然,立意的过程是主客观结合的过程,同样的客观存在,因为作者的不同,立意都是不一样的。这与作者的生活见识是否宽广,知识是否深厚,性格情感及思维等有关。因此,优秀的作者,在立意过程中,是会对其所获得的客观外物的内质外形特征进行认真审视的,同时,他们也善于浸入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理解。
散文的“意”在哪里?其实它就在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因此,只有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体会生活,并结合时代特性与人民脉博共同跳动的人,他的感受就会不一般,就会让人感受到其锋锐的观察能力。而且因其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让我们感受到诗意的生活。也是这诗意,时常唤起人们美的欣赏,让人们真正理解认识到散文的美丽,同时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从而也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发挥了散文的功用。
立意问题向来为散文大家重视。写作前,首先就要有立意的意识。如果没有好的精神指导,也就是散文的“神”的导向,散文就有可能真的散了。因此,只要撰写散文,古人都会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追求文以载志,以文施教化,借文以陶冶情操等等。而且此传统一直承接,在当今仍是“经世致用”,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用。
当然,自古至今,也一直有人主张淡化立意。也确实存在如游记之类的散文写作显得随意,而让人觉得立意可有可无之感。但作为文章而言,如果没有表明态度,确立主题的,定不是什么与大众或时代有关的经世之作,只能是私家的帐房记事之类。而且从散文的定义来说,如果没有立意,也就没有了“神”,无“神”的散文则只能是文字的堆积了。
因此,作为散文,强化立意意识尤其重要。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强化作者的角色意识,只有将自身置入生活,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要有清晰的立意意识。也只有这样,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以敏锐的眼光去寻找生活的闪光点,才会去思考、发现与判别客观世界中那些美的、有价值的事物与情意。
第三,要从立意所需的角度善于发现与开掘客观事物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事物,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心里感到特别与惊奇,并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认识效应和传播效益。但是,有新物新态,却并不一定可以见新意新情。只有在立意后,新物新态才能见新情新意。
另外,写作是以接受为目的的,写作必须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否则读者不接受,就丧失了行文的功用。因此,考虑这层这种关系,确定立意时,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若是不能使读者产生愉悦而使人厌恶的作品,读者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写作散文时,立意前必须考虑到客观事物的情意蕴涵和美学审视,它是否能使人愉悦,让人接受,是否有正向的社会效应。 |
复制本文地址推荐给好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