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创作技巧:细节藏故事
发表时间:2011-12-13
文章来源:草根文学网
作者:紫书
点击:次
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文章导读:这是个乍看“无故事”也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全篇只写一个顿团圆饭,或者说,是一个饭局。由“等老二一家”开始至吃完饭后大家离开为止。全篇写的是饭局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包括情景,人物,饭菜,还有一些零碎而看来既不集中也没有连贯性的对白。
先来温习一下我的小说方程式──
小说≠故事;
小说≧故事;
好小说>故事
小说大于故事,故事必有情节,情节里或许还有细节。
但“小说细节”可以大于“故事情节”,甚至可以用小说细节去承载故事情节。
我最常想到的例子是画题“踏花归去马蹄香”:一般人都画有人策马行于花田,独有一人画中无花,却画了只蝴蝶绕马蹄飞舞──他用了一个细节去承载(马蹄曾踏花的)情节。
于是那些“一般人”的作品有花无香,而唯独此人仅仅用了一只蝴蝶,便使得画中无花却有花,无香却有香。
我崇尚如此的小小说。只是我不确定今天有多少读者有这样的常识与逻辑思维,能意识到蝴蝶所蕴含的情节。
这么说或许抽象了些,文友们即便能意会恐怕也不容易想像。紫书決定献个丑,拿拙作一篇当范例讲解一下:
春满乾坤
要开饭了,老二一家还没到。惯了的,往年都这样,但饭桌上仍不免有人鼓噪,有人掏出手机来,被她阻扰了。别,老二和他媳妇的脾气你们不是不知道。
好容易等到老二一家三口坐下,这才总算到齐,完完整整的一家。三代人呢,老中青,谁的个头都不小,顿时把小饭厅撐饱。房子里忽然人声鼎沸,像一锅刚煮开的水,加上一室春景,年花簇拥,还有电视机溢出的流光与声浪。过节就该这样,团圆饭是该在家里吃的。
于是她开始奔忙,拖鞋在厨房与饭厅之间吧嗒吧嗒地响。菜肴一盘接一盘上桌,空气中蒸腾着油气和饭香。老大开了一瓶酒。有人喊她,妈你坐下吧,每年都这样弄一桌子,你不累我们看着都累了。谁又跟着起哄,对啊去年不是已经说好,今年团圆饭到福满门吃的嘛。
老大的女儿即时嚷起来:“我知道我知道!奶奶那天看见电视上有个专家说啊,味道是人类最后的记忆。我说奶奶一定是怕我们吃了別处的就会忘掉她。”
众人失笑,笑得像电视上的罐装笑声那样齐整。她也笑着端上最后一道菜。这下连素来矜持的二媳妇也认出来。鲈鱼啊,妈的拿手好戏。鱼才放下,许多筷子便伸过去各取所需。有的说好啊妈这私房菜,这么多年就是百吃不厌,有的说你沒尝过呢人家褔满门的更有特色。
她坐下来,才发觉沒有胃口。于是静静地端详围着饭桌的一家人。除了身旁的老头子和老二那生性腼腆的儿子在默默扒饭以外,其他人都兴致高昂,说话声量大了,尤其谈到股市和房价的事。话题扯到这旧楼房,兄弟三人各有看法,很快话不投机,嗓子便粗了,酒嗝中透着戾气,又有高吭的女声硬生生地加入。气氛有点糊,像快要烧出焦味来的半锅残羹。
“啪”,有人摔下筷子。
老头子发作,大伙儿马上噤声。其时已杯盘狼藉。老二一家先走,老大一家随后,媳妇们一个劲儿堆着笑脸打圆场。妈辛苦了,菜做得真好,哪家饭馆都比不上。明年吧明年得把功夫传给我们。
等人都走了,老三与媳妇无声地窜到睡房。听到拴门的声音。依然一室春景,年花俗艳,电视机还在倾出欢腾之声。她去收拾,老头子在身后煮水沏茶,一边喃喃嘀咕。
“什么人类最后的记忆,这下你输得甘心了。亏你还花这些钱。刚才那鲈鱼做得真一般。哪家饭馆点的菜啊?”
她开始洗碗,沒回头。
“福满门。”
*******************
分析:
这是个乍看“无故事”也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
全篇只写一个顿团圆饭,或者说,是一个饭局。由“等老二一家”开始至吃完饭后大家离开为止。全篇写的是饭局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包括情景,人物,饭菜,还有一些零碎而看来既不集中也没有连贯性的对白。
表面看来,这顿饭著重的是氛围的营造,也稍为勾勒了家中各成员的状况,但显然没有带出任何“故事”。也就是它不具备任何可以“推动小说发展”,或有演进意义的情节。读者在这一顿饭里看到的唯“小说细节”而已。
只有当小说读到最后,“鲈鱼不是母亲做的菜”这一细节被带出,埋伏(蕴含?)在小说里的“故事”才被掀开。故事是:老妇人听电视上的专家说“味道是人类最后的记忆”,因而突发奇想,要在团圆饭中测试孩子们对其最拿手的一道菜的记忆。妇人十分自信,甚至敢于跟丈夫打赌,相信儿子媳妇们必然可以尝出那道“拿手菜”的味道不同寻常。然而这顿团圆饭最终只得一场虚假的热闹,家人各怀心思,也可能食不知味,竟无人察觉饭菜有异。母亲不但打赌输了,在感情上也肯定受到沉重的打击。
这个“故事”(如果你承认这是个故事)是隐性的。小说里完全没有作出半点有关的叙述。只有把小说读到最后,这个隐性的故事才会被读者“领会”出来,也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看似铺垫的部分,里头的“小说细节”(比如老大的女儿提起“味道是人类最后的记忆”,比如今年到福满门吃团圆饭的提议,以及“福满门的更有特色”等等)才会发生作用,帮助读者完成他们对“故事”的领会与想像;甚至是热闹氛围的营造,在这时候也才出现了讽刺的意味。于是,这些细节也就因此显出其真正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我说的“用小说细节去承载故事与故事情节”了。我自己觉得这是个很典型的范例呢。
关于这作品,紫书还想提一提的是:它非但无故事,而且还是个“无人物小说”。读者对小说里的人物背景,身份,姓名和性格等一概不知,小说里有的只是“人际”。然而小说的人物与人际又是另一个话题了,还是等以后再探讨吧。 |
复制本文地址推荐给好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