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不同于意识。意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有潜与显之分,但观念则是只有后天的。总体来讲,两者都是属于精神领域。我们听过不由自主地意识,却很少听过有不能自控的观念。所以观念具有很大的塑造性与可控性。我们只要能够掌控自己的观念,那么就不会再为自身及其自身之外的事情所烦恼了。无论什么人,他们的人生总会有痛苦与悲伤。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痛苦又大多是琐碎和短暂的。产生的原因也往往是自身观念的原因,正如我们日常所说的“想不通”。一旦想通了,那么痛苦与烦恼就会立即消失了。
人不可能摆脱观念,我们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如何评判一件事情都会受到观念的影响。不同的观念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观念。一个人接触了解的观念越多,那么他掌控观念的能力也就越强,于是也就能够从各种虚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追求一个自己真正所向往的世界。
观念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如果你在意他,那么它对你的控制力量则无比强大。但如果你忽视它,那么它对你就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两个人面对着一扇虚拟着的门,虽然他们都有能力去推开,但是最终其中只有一个属于敢于去推开。观念其实就是一扇虚拟着的门。
人类社会不可能不受观念的影响,并且观念也为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明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儒家观念的力量。“忠诚”、“服从”等等均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用经济基础来分析儒家观念产生的根源较为困难,但用儒家观念来解释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则一目了然。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的发展恰恰是因为新教伦理观念的影响。新教徒认为经商赚钱非但不会给上帝带来耻辱,反而是为了荣耀上帝。但是在早期基督教中,这种思想是会被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一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走向与其相关的方向。韦伯在其另外一部名著《儒教与道教》中着重分析了为什么资本主义精神没有能够在当时的中国发展起来,恰恰就是因为儒教精神是不支持资本主义精神,它阻碍了创新,轻视商业与技艺,因而将社会的精力引导向了政治而不是经济。如此资本主义精神在古代中国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了。
宗教战争如“十字军东征”,种族歧视如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迫害等这些事件之所以发生,不都是与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吗?稍微转换一下观念,从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来看,这些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了。由此可见,观念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观念本身其实毫无意义的。但因为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不得不寻求各种理由,然后形成了系统的稳定的观念,并最终用以指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虽然当今国际愈来愈多元化,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得到了愈来愈多的理解和尊重,但是战争依然时有发生。虽然战争的起因大多是因为利益,但发动战争的一方还是会以观念来伪装利益,并使战争看起来名正言顺。
人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原始社会的学科。从人类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拿他们的风俗与我们现代的相比的时候,则会让人大为惊讶的。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他们的许多正常的风俗习惯则是不正常的,甚至已经成为了现代的一种禁忌。他们的家庭观念、性观念、生育观念、劳动观念、财产观念等等都与我们现在有着很大的区别。暂不论从他们的观念转化为我们的观念的这个过程是否是一种进步,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不同的观念在不同的社会都会被认为是正常的。这告诉我们现在普遍被承认接受的观念并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即使违反了,也无需过于自责。
同性恋的痛苦就是来源于他们观念上的一种矛盾即他们既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是不正常的,因而躲躲闪闪、羞于示人,但却又控制不住对同性的爱慕。所以只要他们真心认同同性恋是正常的,那么他们的痛苦就自然可以减少许多。对同性的爱慕是一种本能,而认为同性恋是错误的则是一种观念。所以当然,与其去改变无法改变的本能,还不如去努力地改变可以改变的观念。
摆脱观念所带来痛苦的唯一方法便是忽视观念。我们的行为处处都受到观念的影响与约束,因而一个自由之身却似乎什么也不能做,最后竟还把这当作是一种必然的命运来接受。如此而来,当你的观念发生改变之后,你就会生出许多的迷惑与悔恨。
观念有两种。一种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产生的道德、法律观念。前面已经论述了这种观念。它不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和事,具有宏观性与普遍性,是由社会影响个人。违反这种观念,那么人就会受到惩罚,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身的灭亡。布鲁诺不顾教会的反对坚决提出具有颠覆性的日心说,因而被判以火刑。另外一种观念则是我们自身想象出来的。我们打破、违反它并不会遭受惩罚,相反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的感觉。很多电影和小说里对这种现象都有描述。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打破当时社会对出身高贵女性要时刻保持优雅的观念,学着杰克吐痰,并且与杰克相恋。这个过程中她所获得的快乐是其以前的生活无法比拟的。还有《罗马假日》中的英国安妮公主在短暂的时间里与美国记者乔相恋的快乐也在于其打破当时的观念后所特有的轻松感觉。
先看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害怕责骂。这是一个让人疑惑但又十分有趣的问题。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人们害怕责骂是天生的,完全出于本能。但是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责骂在事实上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如此我们会看到,责骂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伤害和损失,除非人因为自身的软弱而由责骂想象出伤害来。所以有些人竟会仅仅因为受到责骂而自杀。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再去害怕责骂。责骂是出于他人的戾气。当我们在还没接受责骂之前便害怕责骂,那么就是将自身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这样自然易于受到责骂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坦率地面对责骂,并蔑视责骂,那么就能将责骂置于我们自身之下,因而责骂也就不能伤害到我们了。责骂最终能否在事实上或想象中对我们构成伤害,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怎么看待责骂。
再看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害怕拒绝。以推销员为例。他们这一群体应当是在人生中遭受拒绝次数最多的群体。除了一定的技巧外,我相信一个推销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即他如何对待拒绝。如果他害怕拒绝,那么他就难以在销售上取得成功。同样面对他人的拒绝,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坦然对待,但有的人却无法正视而感到自身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我想这还是因为观念的影响。前者的观念是拒绝无所谓,总有一次会成功的。而后者的观念则是拒绝意味着伤害与否定,于是就再也不敢去尝试下一次了。在爱情中害怕被拒绝和推销员的例子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害怕演讲。而中国人比欧美人似乎更加害怕。很多人都不愿在公共场所演讲,如果是迫不得已,也会感到非常的紧张。尤其是作为中国人,能不在公共场所发言就不发言。他们的心里总是怀有一种恐惧,害怕没有演讲的好因而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认为就算自己演讲的好也没什么人认真听,所以都不愿意上台演讲。无论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受到了一种观念的影响,那就是过于注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而事实上,无论你演讲的好或不好,你都不会因此改变,听众也不会改变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更多的关注自身,那么就能够较少地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因而也不会那么恐惧演讲了。其实事情只要发生了,就会立刻消失的,于是也就不存在了。正如罗斯福所说的,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当人了解的观念越多,那么他就越能理解别人的行为而做到不为他人的行为而烦恼,同时也就越能坚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而不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一个真正活得自在快乐的人应当是一个能够看破观念、掌控观念的人。如此方得以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如此方得以回归一种真正古典的静穆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