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神庙——白云寺 公元十八世纪,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利,年号乾隆,人称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喜欢漫游,所遇风水宝地,常常修庙以镇之。 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热河省,来到塔子沟(今凌源)丛家店(今雹神庙村),看到这里山川秀丽,景色非凡。细审地势,见东山山麓有一脉黄土岗,一直延伸到村东,陡然收住,土岗翘首西望。村西边山峰连绵,峭立高耸。山下青龙河水长流不息,涛声悦耳。他站在土岗上四下观看,见西山顶峰上石鼓高悬,龙潭沟山腰峭壁旗枪舒展;东岭南端天门大开;向南不过五里远,有一低矮山峦状如走吗,马鞍正对这土岗的峦头。乾隆心中大惊,暗想:这龙脉必出豪杰之人,岂不危及朝廷?皇帝神色怃然,怏怏不快,当晚回小南宫用膳。 晚饭后,月上东山,光辉遍野。乾隆帝轻装简从,骑马又到丛家店,登上村东土岗,把马拴在东边大橡子树上,站在土岗峦头望月凝思。正是: 帝心不宁月徘徊, 思压群雄逞独裁。 只因民心乐安定, 至今犹说望月台。 当时夜深人静,乾隆帝正对月冥思。突然,身后升起一道白光,直上九重。他回身看时,只见地上有云霭之气慢慢蒸腾。帝心惊异,但是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随口吟了一首诗,就回小南宫去了。诗曰: 山川灵秀可通神, 倏然平地升白云。 幸得本御来赏月, 留座庙宇镇乾坤。 随从侍臣将此诗传给地方官。地方官揣度圣意,暗自发动民力,由当地会首牵头,募聚资金,铲平黄土岗峦头,在上面造了一座庙宇,叫“白云寺”。乾隆四十三年建成。 白云寺落成典礼那天,晴空万里,庙前香客如云。午时一刻,南方天空飘来一朵乌云。飘到白云寺上空,一声闷雷炸响,乌云四散,骤降倾盆大雨。大雨一直下到未时初。雨后在庙西北角黄土岗下,涌出两汪清泉。从此泉水长流不断,至近年方涸。有诗为证: 山川灵秀日氤氲, 千年钟毓生白云。 可怜一寺压八尺,(注:八尺峦头是地理真气所在之处) 空出二泉泪纷纷。 至于白云寺改叫雹神庙,则另有渊源。本地传说,雹神原来出生山东,姓李。幼年时被张天师收为童子。拖得朝阳丛五爷人情,向天师请假回家探亲,一去入北海遂得自由。从此,雹神每年从北海去山东探望故里,所过之处必下冰雹。只有经过丛家店时,雹神念及五爷与丛家店人是本家,从来不降雹灾。 百姓感激雹神庇护,塑神像在白云寺中另建一殿堂供奉。当年当地五谷丰登。民人欢悦,供奉雹神香火更盛。而且,以后没遇到天旱,百姓在庙中供奉雹神,抬出关老爷像,锣鼓喧天,聚众赤足游行,呼喊求雨,必降甘霖。因此雹神殿香火日盛一日,人们为了感激雹神,将白云寺改名为雹神庙。雹神庙香火广远,雹神庙所在的丛家店,也渐渐让人们叫成了“雹神庙”,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南斗散人有诗赞曰: 天高九重笼大地, 帝拥四海弄皇权。 试看神庙易名号, 便知民以食为天。 今人重修寺庙,追怀古迹,仍叫此庙白云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