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茶通六艺,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在我看来,佳茗如人,也分三教九流,既有像轻狂少年般不知愁滋味的绿茶,也有像舞娘般艳光四射的红茶,更有风姿绰约如成熟贵妇的乌龙茶,而普洱茶于我,则更像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
普洱茶,顾名思义,取其产地而得名,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的形成,最初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其特性在于越陈越香。在爱茶人眼中,普洱是采天地之正气,积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而成的茶中圣品,它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打磨,难怪有人称之为“能喝的古董”。
我与普洱茶结缘得益于朋友的馈赠,10多年前一位茶商朋友送我一饼易武麻黑的生普洱茶,这种茶涩味很轻,入口即化,而后转甜回甘一。后来我又喝过景迈的生普洱茶,这种茶则汤入喉后,稍停一会才在舌尖,接着舌面出现涩感,且景迈的涩是已出了名的,当地人的说法是“不涩不为景迈茶”,其涩味会停留较长。普洱茶喝多了,我对这种茶的涩味很感兴趣,也查过一些资料。原来在云南境内的普洱茶由于产地不同所造成了不同的涩味,若是好的普洱生茶出现涩感的时间也会不一。还有存放地点不同造成的涩。刚出厂的茶(1~3年)涩味一般较存放几年(五年以上)的茶重、涩感更明显。但这里要说明的是,哪怕是同一产地同一时间同一批茶,由于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口感。水温、器皿、泡茶环境等不同造成的涩。水温的高低、泡茶的器皿(尽量少用金属茶具),泡茶的手法(高冲低冲)、空气的湿度(特别是南方湿热地区),天气(梅雨天)等,出来的茶涩感也会不同。
熟茶和生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工艺不同造成的,熟茶是用云南本地晒青毛茶经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在这个发酵过程中,各个厂的工艺差异和稳定性也会造成涩感不同。好比厨师,不同的厨师做出的鱼香肉丝味道必会不同。哪怕同一厨师做同样的菜,可能这餐的咸点,那餐的淡点了,其它方面是相通的。不管生茶还是熟茶,是怎么的涩法,“涩能化开”,一般以半小时为限,这是一款好茶的前提。
这些普洱茶的知识我如获至宝,牢牢记住心上,从此也成为了一名货真价实的茶迷。对于倾情普洱茶的茶迷,陈年普洱茶是一种有着记忆的茶品,它浸润着岁月的秘香,贮藏了时间的重量。那些特级的老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尘埃和命运的沧桑后,变得老成持重,我每每品饮它们,既像是在品读历史和尘封的往事,又像是与智者进行了一次交谈。
喝茶者,品茗人,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茶用嘴喝,却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满足,也是精神上的享受。那些依靠时间的力量修炼成道的普洱茶,本身就是一本发黄的历史书,值得我们细细地去珍藏和品味。作为一种能带来味觉享受的古董,普洱茶早已超越了“喝”的意义,在它上面更多地负载着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
古人吟唱惜时如金,时间曾摧毁了多少美人,打败了多少英雄,却独独成就了一片茶饼。“茶中自有天下”,人生三味尽在其中,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我想,其实人生就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那些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都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只是赢得从容生活的一种手段。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学会忙里偷闲,约三五好友,泡一壶老茶,在普洱的醇厚茶香中,静静的品味和领悟人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