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userup/18618/1341391117-2410.jpg)
七月之初,黄梅季节已过半,却始终未见梅雨来袭,终日里热浪滚滚而蝉鸣不绝、蛙声不断。未曾想到,却于高淳老街观光时体验了一把细雨凌风的舒爽,着实享受了一夜的清凉,翌日清晨,赴溧水天生桥参观。
天生桥,顾名思义就是天生的一座桥,乃上天所赐之物。原以为此桥与姻缘有关,看了景区介绍才知错得离谱。600多年前,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开通与太湖之间的漕运路线,在秦淮河与石臼湖之间开凿了一条全长7。5公里的“石缝中的运河”——胭脂河,开凿时特意保留了一处巨石作为横跨两岸的桥梁,桥长34米、宽9米,桥底距水面36米,这就是天生桥。
景点门前,太阳热辣辣地烘烤着大地,一夜的雨水清凉早就没了踪影,空气中到处散发着炙人的的热气,令人烦燥不已。刚下车,汗水霎时布满全身,湿湿的、粘粘的,让人浑身不舒服。若不是因为对天生桥的好奇,我还真的不太愿意入园游玩。
从景区大门入,先右转,通过一条陡峭的下坡,坡道两侧虽有众多的果树和风景树,但此时却没有欣赏的心情,因为这条坡道的长度足以让小腿酸胀不已,感觉从迈出第一步起,整个人就没办法停下来,只能一路惯性着下到坡底。坡底处,拖着酸胀的小腿缓行数十步,右转,十数步后,左侧眼帘突然映入一汪清水,心情随之一振,烦躁的情绪陡然减缓不少。步往湖边,在离岸十米处见一水井名曰“凤凰井”,从井口俯视,井深仅三米左右,头影如镜像般在浅水中清晰显现。凤凰湖中凤鱼游,湖井却无凤凰留,这里应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湖边浅滩处有一稍稍高出水面的木桥直达湖对岸,桥身是由一根根锯短的乔木连接而成。在桥上行走,桥面发出嘎嘎的响声,但桥体倒是相当的牢固。沿木桥前行,湖中的睡莲正妖艳地开放,五彩斑斓,煞是好看,真是花如女人,女人亦如花啊!正幽幽地想着,却见一女子弯腰摘下一朵睡莲,放在鼻间轻闻,蹙颦之间酷似仙女,却更似黛玉。花以人妖艳,人以花妩媚,人与花在相互映衬中,共同演绎了绽放的美。
上得岸来,穿过一片潮湿的小树林,此处为何如此潮湿?未及想通,却发现林尽处已无路,一道深遂的沟壑挡住了去路,沟底隐隐有水声传来。倾身向前俯瞰,透过枝叶的间隙,依稀可辨出水流的地方。侧目巡视,右侧不远处有石阶可下,遂上前。拾阶而下数十步,左转再下数十步,右转再下十数步,上得一木筏,胭脂河已完全展现在眼前。
流水潺潺却未见清澈,在游艇的来回荡漾中,木筏四周早已是浑浊一片。细数了一下,这一段河面共有三艘游艇在来回带客。与其说是游艇,不如称之为快艇倒更为恰当。你看,回航的游艇刚刚在远处转角处出现,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眼前。只见驾艇的女子将游艇驶到靠近河对岸时,突然一个快速的转动方向,船身便已稳稳地停靠在我所立木筏的轮胎减震带边上,而木筏竟没有明显地晃动。我不由得惊叹起驾艇女子的高超技术,这难道不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游艇不大,每次只可容纳游客18人,每个座位配救身衣一件。当所有游客穿好救身衣,小艇便开始启航,但航速已不似先前回航那般,只是在弯曲的河道中缓缓前行。坐在艇中,只见两面都是峭壁悬崖,崖壁在河水的流淌中不断变化着模样,好像翻动的书卷一般,精彩不断。偶尔抬头,看着数十米高处危绝的岩壁,那些高悬的巨石仿佛随时都会从头顶坠落,此时才真切地感受到身处深沟险壑之中,心中不免恐慌起来,只是片片绿色覆盖了两侧嶙峋的峭壁才使心情稍微平静一些。
渐渐的,胭脂岗近了。半空中一条巨石横跨两岸,中空十余丈,仅余上方一段因势而凿,横跨两岸成桥,如长虹卧波,这就是天生桥了。远观天生桥,不过是横跨河流上方的一座石桥罢了。所以,若从远处观赏天生桥,你是体会不出它的美妙之处的;若从桥底近观,许多的细微之处和幽深奇妙的景致就一览无余了。游艇渐至桥底,行驶得更慢了,这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欣赏天生桥的秀丽景致。
船至桥底,只觉凉风习习,气温宜人,全不似景区门前的那份闷热。盛夏的七月,能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观,的确是一种享受。桥底两侧的岩层因长期受到河水的侵蚀、溶蚀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地质形象,有蜂窝状的,也有乌龟状的,还有一些说不出形状的,姿态万千,奇异非凡,给人的感觉只有四个字:鬼斧神工。这是我国云贵地区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没想到在这里也可以欣赏到。
桥底两侧的岩壁上有一些颇让人费解的东西:这里的岩壁上有许多的小岩洞,这到底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呢?若是人为的,它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细细地观察起来:从遗留痕迹来看,小岩洞开口不大,深度也较浅,而且在桥底两侧相互对称,这应该是当年开凿河道时为方便作业所留的支撑点,相当于现代施工中的脚手架支点。其实,关于这些小岩洞,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民工们为修筑河道死伤无数,为表达怨恨之情,他们就在岩壁上悄悄凿了72个小岩洞,寓意朱元璋脸上的72颗麻子。
看完天生桥,行程也就基本结束了。当游人陆续离开时,我依然沉浸在对天生桥景色的回味之中,感叹着古代劳动人民在人工运河上凿石成桥的智慧和汗水。临湖吹风,闻虫鸟声鸣,心下渐至澄净。
上岸,回望,险峻陡峭的石崖之上,蔓藤杂树正顽强地伸出崖间,在秋的枯黄来临之前尽情欣赏水中的绿色影像。我默默地看着、听着、感受着,只觉灵台空澈,身躯如水中浮萍,在历经十年劳役、死者逾万的胭脂河上随波流淌,耳际,仿佛响起了斧凿石劈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