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塑造人物的三个规律 我的题目是“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将分三节讲完。这一节的主题是:故事塑造人物的三个规律。 故事能不能塑造人物?情节和人物,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艺术命题。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的艺术规律时曾得出结论: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而到了19世纪,小说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倾向了另一边:很多人认为,塑造复杂、典型的人物才是文学根本的任务。 其实,在故事创作中,单纯地争论何者更重要是没有意义的,情节和人物不能被割裂开来看待:很多时候,情节即人物,人物即情节。所有文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最优秀的故事总是在追求情节和人物的两全。马大哈、周扒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民间故事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已经和故事“半夜鸡叫”、“化蝶”的情节一起,深深镌刻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 所以,对写作者而言,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就如戏曲用唱腔来塑造人物、电影用画面来塑造人物,故事这门特定的艺术,也有其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手段。如果您有耐心看完全文,就会发现,故事塑造人物的手段始终是和情节紧密相连的。 一、把人物置于困境中。 尽快地把你的主人公推入困境,这是故事塑造人物的第一规律。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只有当他面临压力、陷入困境、身处危机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困境越大,人物做出的选择、采取的行动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本质。比如,本期的中篇故事《一定要抓到你》的主人公是个刚从警校毕业的年轻人,他考警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杀害姐姐的真凶,但故事写到这里,读者对这个年轻人的真实性格还并不了解:他机智还是憨厚?勇敢还是怯懦?坚韧还是脆弱……作者没有让读者等待太久,很快就给人物制造了第一个困境:年轻人毕业后没有如愿当上刑警,而是被隐藏在幕后的凶手发配到了户籍警的岗位上。而正是在这个困境中,年轻人逐渐展现出了他的本质:他是个坚忍、内敛但永不放弃的好警察。 一条著名的好莱坞编剧定律说:“人物快乐不能超过5分钟。“对故事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你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们幸福美满,衣食无忧,身体健康,连孩子考试都是第一名……这时候你最好赶紧加个“但是”,不然读者就快要睡着了:“但是,有一天丈夫发现妻子瞒着自己在偷偷地哭泣……”这个“但是”意味着人物生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困境开始了,故事情节从这里才真正展开,读者从这里才开始打起精神。记住,读者不是花钱来看故事里的人物爽的(要爽他们自己会去爽),某种程度上,读者就是来看人物“遭罪”的,看人物被情人甩掉,被警察冤枉,故事里的人物就是秋游爬山,也会遇到火山爆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人物遭遇到的困境要有具体的内容,最好是关系到人物命运性的东西,比如人物的生死存亡、事业成败、情感尊严等。这期的《夜车生死劫》、《不可取消的任务》等作品中,困境的设置不但非常具体,并且直接威胁到人物的生命,这就容易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如果困境只是抽象的路线斗争,或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就很难达到作者预期的效果了。 二、把人物置于行动中。 把人物置于困境中,不仅利于揭示出人物的真实性格,更重要的是,人物处在困境中,才会积极地行动起来。困境是作者为人物挖的一个坑,只有把人物推进坑里,他才能为爬出坑外而积极地行动起来。如果最后人物爬出去了,那么这就是个喜剧故事,反之,则是个悲剧故事。而人物在攀爬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故事的情节结构。故事中的人物不是静止的人物,而是行动中的人物。 具体说来,人物的行动由三个要素组成: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 做什么,是指人物行动的最终目的,这往往成为贯穿故事情节的主线。《夜车生死劫》中的二大爷一切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击退劫匪,《不可取消的任务》中董事长行动的目的是使杀手放弃刺杀自己。自己创造出的人物到底要“做什么”,这是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点,这样故事情节才能曲而不乱,保持统一性;其次,人物要做的事情往往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才能达成。 为什么做,是指人物行动的动机。好的动机必须既清晰合理,又不沦于概念化。有时候,为人物的行动设计一个独特的动机,会给故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夜车生死劫》中的饭店老板娘,她拼死帮助二大爷的动机是什么?作者直到故事结尾才点出:因为她早就喜欢上二大爷了。这条副线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色彩。 三个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怎样做。怎样做,是指人物采取行动的具体方式,故事情节是否精彩,往往就取决于人物行动的方式设计得好不好、有没有创意,这也是最考验作者构思功力的一点。以本期作品的为例,《十三个女人和一条项链》、《不可取消的任务》、《夜车生死劫》、《泣血送珠人》等故事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十三个女人和一条项链》中,贫穷的小职员要怎样做,才能拥有珍贵的钻石项链呢?她(其实是作者)想出的行动方式是:找人合买,然后分时佩戴。构思出了这个独特的行动方式,其实故事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把人物逼入死角。 当作者精心设计好了陷阱,亲手把人物一把推了下去,眼睁睁地看着他开始往上爬的时候,请注意一点:在你的人物展转挣扎时,随时保持一颗冷酷的心。 我在来稿中常常看到,情节刚刚触及到矛盾的边缘,却一触即放,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在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写故事时却千万不能心软,不仅不能刚把人物推进坑里就把他拉上来,反而应该顺手再往坑里扔几条蛇,或者等人物快爬到坑边了、再一脚把他踢下去……这就是俗语说的:反复折腾才是戏。必要的时候,要让人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死去活来。在这方面,有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罗蜜欧与朱丽叶》这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作者折腾人物真是不遗余力,竟然真的让朱丽叶先死去,又活来,再死去……读者一边埋怨作者狠心,一边却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朱丽叶的爱情道路一帆风顺,那么今天我们也许就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人物、这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