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作者列表 | 驻站作家 | 文章归档 | 手机站 | 排行榜 | 留言 | 专题 | 帮助 | TAG标签 | 简体中文 | 存在桌面
散文之窗 短篇小说 杂文世界 诗词歌赋 凭栏论世 校园文学 随笔小记 心情日记 网络情缘 长篇连载 有声文字
返回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草根文学网 > 原创文学 > 散文之窗 >

赊小鸡

更新时间:2014-06-04文章来源:原创首发 作者:高谦 阅读:阅读字号:

         小—鸡——赊—小—鸡———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的春夏之交,在鲁中地区西部的偏僻农村,总能听到这种悠扬的叫卖声。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会循声望去,只见赊小鸡的王老伯戴着斗笠,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带着两层箩筐,随着小鸡的叫声与他的吆喝声交相辉映,便一溜烟地来到村里的学校旁边。在人们的注视下,只见他麻利地把大轮金鹿自行车往路边一打,拿出辣条杆子撑好。小心翼翼地把两箩筐小鸡搬在了地上,在他抑扬顿挫连续不断的叫卖声中,村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围拢过来。此时王老伯利索地把箩筐上面的毛毯轻轻揭去,露出了一筐小鸡。但见这些可爱的精灵,长着黑色圆圆的小眼睛,黄色尖尖的小嘴巴,在笼子里撒欢一样跑来跑去,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真是可爱极了。

这时候,村民们会围着箩筐,问着赊法,王老伯耐心解释,村民们听明白了,就开始围着箩筐精心挑选。有经验的村民,这时候会把小鸡拿在手心里,仔细端详认真观察,看看爪子,瞧瞧冠子,分辨着公鸡母鸡;没有经验的村民就让赊小鸡的王老伯帮着挑选,并讲好公鸡一只多少钱,母鸡一只多少钱,赊小鸡的王老伯露出满口金牙,斜着眼睛陪着笑脸满口应着。此时身后的孩子们,看到大人出来赊小鸡,也耐不住寂寞跟着往前凑。如果赶上不上学的时间,便会一窝蜂似的围着箩筐叫着笑着。有时趁王老伯不注意,伸手抓起一只小鸡,感受那毛茸茸的感觉,或者用手拍打箩筐,吓得小鸡叽叽喳喳乱叫挤成一团。还有的干脆扯起嗓子,学着王老伯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乱喊一气,这时现场的气氛达到高潮。在村民们挑选完小鸡以后,王老伯便会拿出他随身携带的圆珠笔,在一个本子上,认认真真记下村民的名字、门牌号、小鸡的数目等,其他内容全凭双方口头约定,并说好大约在秋后什么时间来收钱。记好帐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兜着小鸡回家了,赊小鸡的王老伯也绑好箩筐更加卖力的吆喝着:小—鸡—喽—赊—小—鸡—喽

听母亲介绍,我们那里从事赊小鸡职业的都是邹平、高青一带近郊的农民,有的是远道而来。他们不务农时,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腾出大炕孵化小鸡,专门到邻县乡镇来卖钱,目的是为了添置农具或补贴家中生活。秋后,赊小鸡的王老伯又来了,这次他骑着自行车,但是却不再带箩筐了,胸前挂着一个写有“上海”字样的黑皮书包,根据原先的名字、门牌号等相关约定,挨户上门收钱。在这短短数月当中,尽管有些小鸡出现病死等其他状况,但是农家人基本都按当初谈好的价格,十分爽快地把钱交给赊小鸡的王老伯,几乎没有赖账现象发生。对于这件事情我始终搞不明白,母亲告诉我说,咱庄户人讲的是诚信,假如有赖账的,他的脊梁骨会被人戳穿,村里人的唾沫星子也会把他淹死,听后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赊小鸡这种销售方式已经渐渐远去了,但诚信的烙印却永远印在了我的心中。

喜欢
(0)
0%
不喜欢
(0)
0%
------分隔线----------------------------
编辑点评
    于 2014-06-04 07:57:50 审核

发表评论(注册会员并登陆后才可以留言评论哦)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猜你还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