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手撕包菜,是重庆的蒋帆做的。 那个冬天,我们相识在福建一座大山里的一个煤矿,我们同住一个工棚。 那一次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山下的菜贩好几天没送菜上山。蒋帆那儿没菜了,只能吃花生米配饭。李明拿出了一颗包菜,叫蒋帆和我们一起吃饭。 蒋帆也没客气,过来就说不能白吃我们的包菜,他说把菜交给他来炒。我和李明都同意,也无所谓欠不欠人情,在那个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互相帮助。 吃饭的时候还在下雨,冬天的雨越下越冰,特别是在山上,那样的雨下起来更冷。木桌上,蒋帆炒的包菜在冒着热气,散发出来的香味也把袭来的寒冷驱散了。 我和李明都是第一次吃到蒋帆做的菜,也是第一次吃手撕的包菜。我们不解,不明白蒋帆为什么是用手撕包菜,这要是换做我和李明,肯定是用刀切了。 蒋帆说,那是他们老家的特色,手撕的包菜不同于刀切的,刀切的断面光滑,而“撕”出来的断面不规则,容易入味也容易挂汁,自然也就更好吃。我和李明都表示佩服,原来炒一颗包菜还有这样的讲究。 就在我们都惊叹的时候,蒋帆又说,手撕包菜是避免铁的腥气,刀具是金属制品,不用刀切,就是避免沾上“铁腥气”,这样炒出来的包菜吃起来更具有营养价值。 其实,蒋帆和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在他说出那道菜的时候,我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在我看来,那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包菜,但是在他的手底下却多了那么多讲究。 也是在那时候,手撕包菜这四个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也许,认识它也就记住了他。 我在福建山区长大,对于吃的不是很追求,农村的孩子,既来之则食之。蒋帆是重庆人,都说重庆是个好地方,重庆美食也很好,那儿出来的小伙似乎都很善做菜肴。蒋帆应该就是一个能做一手好菜的小伙。要不然,他怎么可能做出那么好吃的手撕包菜,吃一次就能让我记着他这么多年! 下山以后,我和蒋帆失去了联系,应该说,一开始我们就没有留过联系方式,分别的时候,也许是只顾着回忆了,却忘了留住回忆。 这几年,我也学会了手撕包菜。每次买回来的包菜,我都不会直接用刀切了,不为别的,就因为那两个字,也可能是因为蒋帆这个人。那段时间,我们也曾是兄弟。只是我做的手撕包菜,从来没有一次能吃到蒋帆做的那个味道。 傍晚,买了一颗包菜回家,在我厨房里一片一片地剥着,莫名地就想起了蒋帆……我很傻,我一直以为,苞菜里面包的就是菜花,当我一片一片地把它剥开了才发现,原来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