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常能够在大街小巷等地方见到“寻人启事”,说某人与X月X日走失,望知下落者告知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早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上至年龄偏大的老者,下至不谙世事的孩子,应该都是精神上,意识上不正常的居多。想到此,不仅要在心里画问号了!既然明知如是,何以还要疏忽大意,造成不可收拾的地步?难道当真是现实的生活节奏太快,使得人人都在为生计而疲于奔命,进而无暇顾及才导致与此;还是其它一些不慎明了的因素?可再怎样,那走失的毕竟是你的亲人,你再怎么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亦是枉然。
这至少表明了一点,责任心的缺失。就像是各家各户一样,关上门就是自己的小天地了,又岂会管什么别人的是是非非。
【二】
于此,又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想到自己,因为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还是在七八岁时的一个夏日,母亲说要去市里办点事,而后便径自的离去了。母亲是走了,我却屁股痒痒着坐不住劲了,只随意的敷衍了父亲一声,玩去了,就一溜烟的走了。许是从小恋母,许是过后如妈妈说的心野,结果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的逛到了市里,自然是没有个真正的去处了。眼睛里都是那陌生而又不同的面孔,到最后走来走去便懵了。只看见不远处是江水滔滔,在江的中心横亘起一座直跨南北的大桥;近处是一处大广场,在广场的正中有一处花团锦簇的大型花坛。
我是真的再也不敢往前走了,便只是一再的围着花坛转圈。捱延着都到了下班时间了,天也渐渐的暗了下去,突然就有那么一声“小孩儿,过来”的声音传自背后,然后只见一位三十左右岁模样的叔叔,身旁还领着一个比略小的孩子,那位叔叔以和缓的语气问了我的情况后,便说了一句,跟我走吧。
真的要万分感谢那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是他将我领到了派出所,而后又是派出所两位正要下班的民警用自行车把我带回了家。终于到家了,不曾想面对我的却是一把大锁,因父母也都到外面找我去了。最后还是邻里家的大婶将我暂且安顿了下来,又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依然记得,那一天恰巧赶上停电,在那闪烁的烛火里,整整饿了一天的我,觉得那饭菜是自从活了那么大最香最好吃的一次。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心底里都溢满了幸福的滋味。
而事情隔了这么久,回头想想那位陌生而好心的叔叔,还有派出所的两位民警以及邻里家的大婶,都是拥有着一付善良淳朴本性的热心人。可转身在看看眼前,又另当别论了。有人在大街上被撞了,便围上去一大帮驻足观望;又有人跳河或不慎落水了,还造就是大群的人去凑热闹,但偏偏就是无人伸出一把援助之手。难道我们的社会现状竟然如此的不堪想象吗?无怪乎都在说人心冷漠,人情淡薄了。
【三】
写到这里,我不仅又想起了一部张艺谋的老片子,也是寻人题材的,《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在一处偏远的乡村里,上学很困难,因此也有不少中途辍学,而小小年纪便上市里打工去了,只是为了糊口,只是为了贴补家用,更是一种现实所造成的无奈。
最后学校的老师走了,又来了一位刚刚十几岁的小代课老师,为了一个学生的辍学而独自到市里的茫茫人海中寻找;经过种种奔波和辛苦,终于找到了电视台,亦终于因自己的真诚而感动了电视台台长,为她播了寻人启事,使得走失的学生又回来了,皆大欢喜,一个不少。
故事其实是在普通不过了,却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存在着。如那位老师带领学生为去城里的路费而搬砖的时候;又用那仅有的钱买了一瓶可乐的时候;大家每人一口的喝着,就是那么一小口,却愈发使人感动……还有便是最后一幕的镜头,因为贫穷,学校的粉笔一直都是紧张的,而为这次找人而得到了各方的捐助,拥有了许多五彩的粉笔,于是学生们一个个怀着喜悦的心情,每人挑了一只自己喜欢的颜色,在黑板上写下那一个字的时候,那确实是我们这些身居大都市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也是我们值得悲哀的。
就如同《一个都不能少》似的,但愿少一些走失的人,但愿少一些寻人的启示,也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多一分责任与关怀,在关怀自己的同时莫忘了身边的人。希望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励,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爱的气息,少一些冷漠同嘲讽的眼神,才是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