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是中国古老传统的重阳节,民间也有叫“老人节”的。提起重阳节来,不得不说起对老人“孝顺”二字,古语:百善孝为先,这是民间流传不衰的传统文化。何为孝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单单从字面上直观地解释,指尊敬奉养,顺从之意。“孝敬奉养”,孝敬父母不等于奉养父母。说起孝顺老人,其实说难并不难,就是作为子女要让老人顺耳,顺眼,顺心,顺意,让老人安安祥祥的在子女的温馨中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
当今社会,提倡厚养薄葬。老人对待生活要求不是很高,并不刻意的讲究,吃穿用,能够舒心即可。没有奢求新潮的物品。老人不需要儿女做些多大奉献,只需要正如歌中所唱到的那样: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有空常回家看看。就是如此的简简单单。就是简简单单事情,子女们都无法做到的,成天忙忙忙,不是你不没有空,就是我不得闲,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又一年的,除了忙就是忙,旅游有时间,开会有时间,跳舞有时间,上网聊天有时间,请客喝酒有时间,学车有时间,逛街有时间,到茶馆喝茶有时间,小区里打牌有时间……就是看望老人腾不空来。老人到老了,眼花了,耳背了,脑不灵了,腿脚不方便了,说话好劳里唠叨了,吃喝穿的不讲就了……都是老人的共同特点,甚是有的老人还有更多的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老了,身边很少有人去陪陪唠嗑拉呱,很少有人陪伴老人解解闷,知冷知热的照应着,老人心里感到特别的寂寞和孤独。往往在这个时候,老人不图儿女多么多么的敬孝,老人需要是,晚年活着的每一天,子女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从精神和物质上尽量地满足需求,特别是抽出时间,多陪陪老人和老人聊聊天,吃吃饭,散散步,点点滴滴的小事,这些都能让老人心理得到非常的高兴和餍足。但社会有些不协调的气氛使得老人为之气愤郁闷。老人辛苦操劳一生,含辛茹苦的把子女抚养成人,婚嫁生子后,又义无反顾的担负起照顾第三代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老人一生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奉献。然而,有些家庭,老人到了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把老人推搡在低矮破旧的老屋里,住高楼者,竟然把老人安放在地下储藏室里呆着,无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凄苦,度日如年,子女们却对此不闻不问,嫌弃脏,嫌弃乱,嫌弃臭,嫌弃邋里邋遢,嫌弃猥琐,成天不是这事就是那事的,自己的老人,岂能不知“反哺之义”?还有的老人本来就有退休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子女嗜钱比老人还亲,人亲不如财亲肮脏的思想在作祟,钱却被子女那儿放着,子女舍不得在老人身上花费,供养老人不是饱一顿,就是饥一顿的,叫老人心里拔凉拔凉的。更甚者,有家庭,在老人去世之后,大肆操办丧事,令人不难理解这是大秀孝顺,大装脸面!此等不孝之辈,是何居心?笔者无需赘言了。借此大敛钱财,实为可悲,可叹,可恨!人,总有一死,生命的旅程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从生到死的演绎过程,我们人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的到来,如若对待老人如此寒酸,那么,自己的子女将来是否也复制你同样的行为?有其父必有子呀!想一想自己徂生吧!也许你的馀生比你的父母更孤苦茕孓呢!
自古以来,“子欲养亲不待”这亘古不变的道理,是老祖宗传承下来千古训言。教育我们子女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莫待老人离世后悔遗憾多年。
家有儿女似有一宝,从孩提时代,老人经常说起,成年后,步入社会,每每听到耳能熟详的词语,更是感受颇深,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是我们启蒙老师,他们是我们生活的指明灯,是避风遮雨的港湾,是我们飞翔的驱动剂。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担当责任。
我们在工作之余,携妻带子经常的去探望父母,父母会高兴地张罗一桌丰盛的饭菜,热情的招呼孩子们多吃多喝些,这就是老人的心里需求,老人这个时候的心里,也是最为惬意的不过了。
家庭里有年迈老人的子女,要懂得老人陪伴我们的日子不会很多很多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子孝父心宽。孝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让我们好好的珍惜吧,把孝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日常的践行中发扬光大。
祝福普天下的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美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