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读书了。
这几天,老师给上小学的儿子布置了读书任务,让他们在家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国外名著。考虑到儿子在读书过程中要有很多问题,我就再次读了一遍,感受颇多,写下与诸位共享。
我觉得,如果您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休息已经够累的脑子,也不是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那么就不妨读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果您此时逆境遇挫,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信仰发生了动摇,亦或者您此时悲观厌世,人生虚无之悲论不绝于耳,那么您很有必要认识(再识)一下他——保尔·柯察金。
1934年,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经问世,就风靡了全球。它不仅是有口皆碑、魅力犹存的红色经典,震憾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更是一部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人生教科书,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蓬勃向上、追求崇高的理想。自50年代梅益先生把保尔带入中国后,保尔那种崇高理想与具体行动相结合、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执著追求、坚持信念的精神已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人。
再识保尔,仍想一睹他那瘦挺的身材、硬朗的脸部线条和略显忧郁的神情以及高大纯洁的形象。书中,保尔手握铁锨,戴着缀有红星的布琼尼军帽,大衣被风吹起,在乌克兰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着艰难筑路的精神,仍让我们每一位读者难以忘怀;他在与敌人、病魔斗争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倔强不屈的精神,仍令我们每一位年轻人汗颜与震撼。
崇高的理想往往产生于苦难的岁月,英雄只能产生于英雄的时代。俄国急需“铁和血”的战时共主产义时期创造了为革命、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保尔。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英雄。在古代,什么是英雄?争权夺利、好勇斗狠、尔虞我诈,就是英雄么?刮骨疗毒、拔矢啖睛,不怕疼不怕死就是英雄吗?在那个“易水萧萧秋风冷”、“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时候里,这就是英雄。现在,我们已不需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了。保尔选择不了时代,时代却选择了保尔。激烈而残酷的阶级斗争风暴席卷了乌克兰人,红色革命与布尔什维克造就了保尔所具有的坚韧、进取、顽强不息的精神。
从古至今,涉及中外来看,保尔已不是一个代名词、一个缩影。早在以色列的先知时代,阿莫斯就大声疾呼:“但愿公平如大河奔流,使正义如江河滚滚”。这是情感而非理性的声音,这是信仰而非怀疑的声音。中国古代于谦将军也以“千凿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为国为民牺牲了自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倔将不屈,“烈士暮年,壮志不已”的豪迈意气,“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百折不挠,不正是对保尔的写照和诠释吗?
时代在变迁,大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早已经历了沧桑巨变,人们思想状态也不再是那个时代“又红又专”、单纯而又单纯了。在这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里,保尔形象穿透了时空地域,进入人们的生活,一如多年前的雷锋家喻户晓。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取向等上层建筑逐渐淡化,对社会发展影响意义深远的精神文化已不太重视。保尔的反响是一种“历史的回响”,是解决怎样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精髓的问题。
那个“穷得除了精神什么也没有”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已是“穷得只剩钱”的时代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已学会了贪图享受,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已几乎是低劣、庸俗的东西,获得的信息也是关于金钱方面的,于是,他们就在价值、文化观念转变中感到惶恐、迷惘,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献身,为什么而献身,他们爱自己爱亲人的多了,爱国爱民的少了,真正为国奉献的也少了。所以,我们需要他们崇拜和认可保尔,有必要让对不了解那个年代,不了解保尔的他们“回顾”和“重温”保尔,让我们每个人都再次认识一下保尔。
保尔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大无畏的精神,给我们带来崇高的享受,令人振奋,如沐春风。现在,正值国家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我们都要冷静处理,既要爱国更要爱民。
再识保尔,感慨颇多!(三人禾)
邮箱:[email protected]
QQ:460388893 |